刘能朴:守望“非遗”文化的古稀老人

刘能朴,七十岁,龙山县人,2007年3月评为“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”,受到州人民政府表彰;2006年、2008年两次评为“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”。

刘能朴,七十岁,龙山县人,2007年3月评为“湘西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”,受到州人民政府表彰;2006年、2008年两次评为“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个人”。

  文化“老黄牛”

  刘能朴在在职时,被称为是文化部门著名的“老黄牛”, 多年来,他尽力尽责,任劳任怨,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。先后完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摆手舞、土家族织锦技艺、土家族毛古斯、土家族打溜子、土家族梯玛歌、土家族咚咚喹的申报材料,完成了土家族舍巴日、土家族哭嫁歌、土家族挖土锣鼓歌、三棒鼓、土家族摆手舞等省级项目和土家族服饰、汉戏、木偶戏、土家族挑花、土家族摆手锣鼓、土家族情歌、土家族木雕、土家族医药,龙山花灯等州级项目的申报材料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他多次深入到全县各个乡镇串村走寨,开展调查,采集民族民间文化资料,先后几次参加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,曾两度评为全省文化工作先进个人,三次评为湘西州和湘鄂渝边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,龙山县十大精神文明标兵,荣获省文化厅、人事厅记一等功1次,湘西州人民政府记“二等功”7次,县人民政府记“三等功”3次,嘉奖5次。

  2008年10月,主笔完成了长达10多万字的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综合调查报告》,为全面抢救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可寻资料。这些,得益于先生大半生的悉心积累,悠悠家园总关情,在三十多年的文化工作生涯中,他孜孜守望文化家园,与民族民间文化结下了不解的情结,走过了一条艰辛的路。

  “非遗” 扎根于群众中

  刘能朴退休前一直在县文化馆担任文学、戏剧文学、曲艺、民间文学专干,兼负乡镇文化站(室)指导组工作,系湖南戏剧家协会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,湘西作家协会会员,政协龙山第四、五、六、七届委员。

  1983年正月初三,他去靛房乡上泽巴拜访老艺人田永海,土家人正月无空闲,他赶到时田永海已锁门上坡了。泽巴是高寒山寨,春寒料峭,邻居土家阿妈见他远道而来,赶忙开门说:“外面冷,进屋坐吧。”阿妈烧了一炉大火,给他开水准备泡团馓。(团馓用上等糯米做成,是土家人珍贵的待客食品),这时,阿妈的一个不到5岁的小孙女用土家语对她奶奶说:“伢 沙米 抵”(“我要吃团馓。”)阿妈用土家语说:“这是待客人的,等客人去了,我给你炒中饭。”小女孩揭开鼎罐,刘老师顺眼一看,见是半鼎罐苞谷饭,他眼眶湿了,这是正月初三啊!他从小在外婆家长大,土家语虽然讲得不太流利,但基本能够应付一般交际。土家阿妈将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当贵客待,连自己最疼爱小孙孙都不让吃,这着实令他感动。他试着用土家语与阿妈攀谈起来,说他不喜欢团馓,问阿妈有没有苞谷粑。阿妈听他会讲土话,显得更亲热了,从房里取出半盆子粑粑,有苞谷的、小米的、高梁的,他一样烤了一个,边吃边听阿妈说:“泽巴没有一丘田,一年四季苞谷饭,这团馓是嫁到坪里的女儿初一拜年送来的,自己确实舍不得,怕客人来了束手束脚。”当时农村还没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,这位在困难中总想着别人的好心阿妈,成为他永远抹不掉的记忆。多好的土家人啊,从此他每到土家山寨采风,尽量使用土家语,语言通则情感通,处处都有家的感觉。后来在搜集土家语《梯玛歌》、《摆手歌》时,他在老梯玛、老掌堂师逐句逐字解释下,掌握了许多生僻的古土家语,记了一大本单词,2007年申报州级项目《土家语》时,由他主笔完成了申报资料,连从事土家语研究和“土家语·汉语接龙教学”的冉茂文老师都对他敬佩几分。

  1986年9月,他在大安乡五星村搜集“傩愿戏”资料。大安乡现在是湘西最富裕的“金叶之乡”,而当时还缺乏项目支撑,村民一年四季苞谷拌洋芋。他顺着调查线索,最先找到徐子贞师傅。徐师傅正在刮洋芋,大的放在一边准备切丝做菜,小的放在一边准备与苞谷粉拌合做饭,石磨上放着半簸箩苞谷还没推。徐师傅听说是来调查傩戏的,就有几份胆怯,解放37年,傩戏一直被视为封建迷信而令艺人们在“文革”中挨批受气。这次听说是文化馆来的,开始依然是不理不睬,但见刘老师憨厚朴实,还很内行地帮他推苞谷、切洋芋,弄夜饭,尽管是苞谷加洋芋,但他大碗大碗的吃得津津有味。徐师傅笑了:“够朋友,我们去下寨找彭超然。”彭超然过去在傩戏班演旦角,家境较好,五排四间的青瓦木房很宽敞。火塘里的柴蔸加茶籽壳燃得很旺,满屋热烘烘的。徐子贞回头把原戏班的徐家福、徐家贵、王海清等都请来了,他们有的年过花甲,有的年近古稀,听说文化馆刘老师来了,都恨不得把满腹戏文一下吐出来。从那夜起大伙凑在一起,经过几天几夜搜集,他终于把全堂傩戏资料记录在采访本上。结束那天,艺人们还特地到大安乡粮店用苞谷换来大米,办了几样好菜为他送行。

  在民族地区工作,他把根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沃土中,在年复一年的下乡搜集中,土家人淳朴、真挚的感情,刻骨铭心地留在他的记忆中。他就是凭着纯真之情赢得了广大艺人的信赖和尊重。通过多年的下乡搜集,他积累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达300多万字,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,他参与了《中国土家族习俗》、《民间文学三集成》、《湘西土家族毛古斯》、《湖南土家族风情》、《龙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集锦》、《龙山县志》等书志的撰写工作,他单独成书的有《传统花鼓词选编》、《一片缠绵摆手歌》及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《梯玛》,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《湘西古镇洗车河》,由他担任执行编辑出版成书的有《里耶古城》、《土家织锦》等。

  以活动带动传承

  从2000年以来,他应乡镇邀请和局里派遣,先后协助土家族聚居的坡脚乡、靛房镇恢复了中断50多年的土家族“舍巴日”活动。这是一项涉及面广,参与人多的断代工程,当年参加过“舍巴日”掌堂的老艺人已寥如晨星,而且俱已是耋耄之年,为了从这些老人中挖掘当年的传统资料,他与田隆信、杨芳等人几上百型村,采访89岁高龄的老艺人田景银,到坡脚多谷村、卡柯村采访老艺人彭勇富、田其根等,他们年事已高,大多是耳失聪目失明,为了解决受话问题,县民族事务局欧迪进局长专门从长沙买来助听器,较好地缓解了对话障碍,通过逐字逐句的笔录,他搜集到了以前闻所未闻、弥足珍贵的纯土家语摆手歌及许多摆手舞动作名称,使他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更为丰富。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,他先后为坡脚乡、靛房镇拟定了土家族舍巴日活动方案及活动主持词,村村寨寨动起来了,男女老少跳起来了,摆手锣鼓“扁冬扁冬”敲起来了,“舍巴日”一片欢腾。2004年元月5日至6日,全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、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、博士生导师资华筠教授在农车、靛房、坡脚等乡镇实地考察了土家族大摆手、小摆手、打溜子、毛古斯、梯玛、织锦、咚咚喹、挖土锣鼓、哭嫁歌、土家山歌等一系列土家族生态文化,她十分欣慰地说:“我们倒要感谢那些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阻隔各民族之间便于往来的高山、大洋,是它们成就了风格各异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存,它是人类共同拥有的、极其珍贵的‘精神植被’。”刘能朴老师那几天一直在靛房、坡脚准备现场,看到资教授那高兴的样子,他感到自己多年来为之努力为之辛苦的民族文化是多么有价值、有意义。

  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

  2010年,根据省文化厅安排,龙山县文化局担负上海世博会湖南活动周广场文化篇《风情桃花园》的演出任务。这是向世界展示土家文化的极好机会,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基础上,他创作了土家族《毛古斯·猎归》、《梯玛歌舞·墨日里日》等舞蹈文学台本。2010年11月,由他作词、向文健作曲的土家族织锦情歌《叭台叭台卡普它》、歌曲《美丽的捞车河》在湖南省第二届湘人湘歌大赛中荣获“新作品”奖。此前,由他作词、彭昌兴作曲的歌曲《走进里耶》于2002年12月获湘西州“五个一工程奖”,2005年9月,由他作词、米显万作曲的歌曲《山妹子》在北京参加中国星声乐、器乐大赛和第二届中国星流行音乐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、金奖。截至2010年底,刘能朴在州以上获奖作品达78件(不含重复获奖),其中国家级3件,州级49件。 

相关热词搜索:刘能朴  湖南非遗  
 2011-04-08 12:00:08  
关于本站
广播迷微信号

站长个人微信:bratxy

微信公众号:记忆留声
微信号:jiyiradio

广播迷微信公众号

站长个人微信:广播迷
微信号:bratxy

广播迷微信号